關稅劫持下的產業轉移,雙輸困境

創建於 10.29
0
在過去兩年中,太多客戶已將他們的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大型品牌進口批發商,其海關數據包括 VNVNVNVNVN、MYMYMY 和 INININ。
越南一條街上的工廠在去年年底翻了一番,剛到那裡,它們就開始競爭工人的工資。
請提供需要翻譯的內容。
近年來,產業鏈的轉移以及歐美訂單的「東南飛」已成為中國外貿人員無法避免的「心痛」。
全球產業鏈轉移的趨勢是什麼?哪些產業已經轉移?轉移到哪裡?為什麼要轉移?中國的外貿人員如何避免被“擲下火車”,甚至趕上新的快車?
1、 工業轉移的真實情況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產業轉移其實需要分開來看。
  1. 整體:國際產業鏈轉移
在今年三月,HP的首席執行官表示:「預計到本財政年度結束時,北美銷售的商品中來自中國的將不到10%,這意味著超過90%的商品將在中國以外生產。」
事實上,不僅僅是HP。早些時候,蘋果、三星、戴爾和索尼等公司都已經將部分生產能力搬遷。
產業已轉向何處?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東南亞、東歐和中美洲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基地重組背景下的主要受益區域。
尤其在東亞地區,儘管中國的外資流入在2024年連續第二年下降,減少了29%,但東協國家的投資吸引規模達到2250億美元,同比增長10%,創下歷史新高。
以我們的鄰國越南為例,其前十名出口企業如下:
0
圖片來源:由富通天下雲平台(授權)製作
超過一半的前十名越南出口商是外資企業,例如來自南韓的三星、來自美國的英特爾、來自南韓的LG集團以及來自台灣的富士康。
2. 在地: 中國的產業轉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老闆選擇出國建廠。
根據外貿專業人士的反饋:
我老闆的工廠位於柬埔寨,主要接受來自歐洲和美國品牌的訂單,如Gap、Zara、Walmart和GU。最近,訂單激增,我們自己的工廠無法完成這些訂單。我們只能外包給柬埔寨的其他工廠,但我們沒想到那些工廠因為訂單激增而無法做到。
我們小縣城的許多工廠也搬到了那裡。我聽說那裡的待遇甚至比這裡更好,而且工人不容易被剝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們自己的人對我們自己的人更殘酷。
我接觸的下游製造商已經關閉了所有國內生產線,並在柬埔寨加班生產和銷售他們的商品到美國——畢竟,那裡的關稅很低。
如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工廠基本上已經全面運營,以便在中美關稅戰期間抓住市場空隙。許多美國客戶也在積極尋求與東南亞供應商的合作。
根據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區域組成如下:
0
圖片來源:由富通天下雲平台製作(授權) 數據來源: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告
在2024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量達到歷史高點34.36億美元,較去年增長36.8%,佔當年總流量的17.9%。
東協投資的首個目標行業是製造業,已達到153.9億美元,較去年增長68.2%,佔比44.8%,主要流向泰國、印尼、越南和新加坡。
根據《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產業轉移目的地的國家是:
亞洲: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印度;
美洲:墨西哥,巴西;
歐亞邊界:土耳其。
2、 為什麼我們需要進行產業轉移?
通常,隨著產業升級、勞動成本上升以及一國的環保要求等因素,產業轉移是不可避免的:低端產業必然會向勞動密集型地區遷移。
歷史上有四次遷徙:
英國 → 美國;
美國 → 日本,德國;
日本、德國 → 亞洲的「四小龍」(香港、台灣、中國、新加坡和南韓)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
發達國家如歐洲、美國、日本,以及新興國家如「四小龍」→ 中國。
0
圖片來源:由富通天下雲平台(授權)製作
目前,中國的一些行業正在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畢竟,如果你是服裝或鞋類行業的擁有者,而越南工人的工資減少了一半,你會選擇誰?
然而,這些行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和低技術行業(例如服裝、鞋子和帽子),這些行業不需要太多的產業鏈支持,且利潤較低。工人工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利潤的水平。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
關稅和地緣政治風險正日益成為外國公司調整其產業鏈的主要驅動因素;美國和歐洲等國家不轉移或下訂單,形成了“綁定”的產業鏈搬遷。
為什麼你這麼說?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是可以理解的,但許多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正在逐漸轉移。
您應該知道,成本不能僅僅基於勞動成本,還必須考慮整個產業鏈的整體支持基礎設施。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部門,使其成為擁有最豐富財富的地方。
外貿人員的實際感受也是如此:
那些吹噓越南良好工作環境的人從未去過越南。我去過那裡。越南工人的工資在近年來迅速上升,主要是因為勞工組織發揮了作用。由於越南的大多數工廠都是外資企業,這個國家似乎對它們的管理不多。我記得在2014年我們在深圳製作按鈕時,越南的平均工人工資只有大約1200-1500元,而現在接近2800元。這個工資水平似乎比中國低近一半,但越南的「三通一平」(水、電、路和場地平整)仍然太差。停電是常見的,公路、鐵路和高速公路都不發達。因此,就業機會至今仍然集中在靠近港口的行業。園區相當多。
他們的成本甚至比中國還要高,例如,許多地方的租金比深圳還要貴,勞動效率僅為中國的70%,運輸成本至少高出30%。但別無選擇,外國公司要求撤退,而這些供應商和中國企業必須出國建廠,否則將被淘汰。
我們的老闆在泰國開了一家工廠,除了便宜的勞動力,其他所有成本都高於中國。連噴嘴筆都必須從中國購買並帶過來,更不用說其他任何東西了。
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的計算,一家重組其供應鏈的公司的平均年淨利潤消耗為18%;美國的一些公共數據顯示,來自越南和墨西哥的「中國替代品」價格約高出9% -15%。
因此,這些行業的轉移並不符合成本因素。
0
圖片來源:照片網絡(授權)
近年來,美國持續採取行動,不斷提高稅收和施加制裁,迫使跨國公司做出一個「痛苦但必要的選擇」:通過產業轉移等手段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這迫使產業鏈中的一些上下游供應商「被動」或「跟隨」海外。例如,在手機品牌搬遷後,以富士康為代表的組裝或零部件製造商往往也會隨之而動。
同時,許多中國公司也面臨轉型困難:
我們公司的越南工廠於六月開始建設,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國內市場。讓我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想去越南,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客戶的需求。一些外國客戶希望他們的訂單在越南生產。
我們的老闆在越南也建立了一家工廠。我聽說目前原材料是從中國運送過來的,這意味著成本比在中國高。然而,客戶要求必須在國外有一家工廠來生產商品。
我們主要的美國客戶已經給了我們最後通牒,如果我們不在東南亞建廠,就必須將訂單轉給其他人。所以,我們應該去東南亞建廠嗎?目前,我們面臨很大的財務壓力。這位美國客戶每年大約有1000萬的訂單。如果我們不做這位客戶的訂單,我們一年將損失四分之一的收入。在計算建廠成本後,收回投資大約需要5到10年。
但在海外建廠絕對不是那麼簡單。是否能在他們的土地上獲利也是他們的話語權。你可以參考像亞馬遜、可口可樂、三星、小米等在印度投資卻未能成功的國際巨頭。
3、 中國外貿企業接下來應該往哪裡去?
產業轉移對於堅持國內生產和傳統模式的外貿商有直接影響:訂單流失、價格競爭力下降以及客戶流失。
中國外貿企業應該怎麼做?其實很難提出一個萬無一失的解決方案,但有幾個方向可以考慮。
  1. 深耕國內產業鏈,向「高價值」轉型
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是東南亞在短期內無法取代的優勢。
企業應逐步提高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擺脫低價競爭。這必然會帶來短期的痛苦,但由於形勢所迫,我們只能向上突破:
科技驅動:增加研發投資,掌握專利和行業標準,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從生產服裝轉向開發高性能面料。
服務導向轉型: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延伸產業鏈,提升服務品質。例如,從銷售設備延伸到銷售維護、數據和性能。
2. 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佈局海外生產能力
與其被動等待訂單流失,不如主動出海。經過深入調查,在東南亞、墨西哥、東歐等地建立分廠或合作基地。這不僅可以靠近市場並避免關稅,還可以利用當地的勞動成本優勢來服務區域客戶。
3. 探索新市場,減少對歐洲和美國的依賴
儘管歐洲和美國的訂單很重要,但「一帶一路」國家、RCEP地區、中東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中國企業應積極擴展多元化市場,分散風險,尋求新的增長點。
翻譯自跨境知識 - 富通天下
接觸
留下您的訊息,我們將會與您聯繫。

公司

關於我們

商業

大宗商品交易

商業諮詢

國際物流代理

跨境貿易與投資

訊息

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