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的中间,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石家庄国际陆港热闹非凡。门式起重机不断地升降,卡车来回穿梭。五彩缤纷的集装箱像积木一样层层叠叠,中欧货运列车的汽笛声此起彼伏。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共发运标准集装箱63744个,货物重量为778500吨,分别同比增长127%和207%。今年前七个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共开行中国—欧洲货运列车629列,比去年同期增长150%,创历史新高。在这629列列车中,出境列车242列,回程列车387列,回程比为1:1.6。这表明中国—欧洲货运列车既运送进出口货物,保持了“重车出重车回”的良性循环。
任永昌,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表示:“我们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开展了中欧货运列车多品类拼箱业务,开通了‘黄骅港-石家庄-莫斯科’海铁联运线路,将中亚饲料小麦粉等商品运回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丝绸之路的外国产品走进我们的家门。”
近年来,被称为“钢铁骆驼大 caravan”的中欧货运列车,以响亮的步伐书写了亚洲与欧洲之间贸易互联互通的新篇章。从最初的零星运营到今天的常态化运营,从中西部城市的“新名片”到欧亚大陆的“黄金通道”,中欧货运列车持续释放动能,以切实的“加速”为中国外贸的稳定增长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数据是“加速”的最直观脚注。截至2025年6月10日,中欧货运列车多年来已运营超过110000列,总价值超过4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有128个城市开通中欧货运列车,连接26个欧洲国家的229个城市和11个亚洲国家的100多个城市。
加速不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还源于服务效率的持续迭代。近年来,中欧货运列车通过优化路线规划、简化通关流程和创新多式联运模式,不断压缩运营效率。
在西安国际港站南货场,一座“花篮”雕塑静静矗立——这是2013年11月28日首趟中欧货运列车(西安)的起点。当时,没人能想到这条从内陆城市延伸出来的铁路线,经过12年会发展成一条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钢铁骆驼大 caravan”主线。如今,30000列列车的累计运营量不仅意味着西安贡献了全国中欧货运列车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创造了在运营量、货运量和重箱率方面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记录。
现在从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大约需要12天,这几乎比以前快了一半,"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感叹道,该公司多年来一直经营中欧货运列车(西安-欧洲)业务。
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中欧货运列车还推出了“货运列车+跨境电商”、“货运列车+保税仓储”和“货运列车+冷链运输”等特色服务。郑州中欧货运列车开通了“跨境电商专列”,实现了门到门的全程可追溯;武汉中欧货运列车正在进行冷链专列的试运行,可以快速将肉类和乳制品从欧洲送达国内市场。同时,沿线国家加强合作,推动“一个订单系统”和“海关与铁路互联互通”等通关便利化措施,使货物能够在欧亚大陆上快速高效地流通。
在8月14日的清晨,完成了在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的货物收集的中欧货运列车鸣响了号角,启程出发。它将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出发,前往莫斯科。这列火车装载了55个集装箱,整齐地装满了各种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洗衣机等,总价值约为1350万元。
此次搭乘中欧货运列车的出口货物以集装箱形式进入综合保税区。企业可以享受“保税仓储”政策带来的好处以及“整箱仓储”的便利。进入综合保税区后退税政策大大提高了资金周转和通关效率,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刘轩,鄂尔多斯欧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中欧货运列车保持了稳定的运营,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运输网络变得越来越密集。在中国,中欧货运列车已建立了西、中、东三条通道,以有针对性地吸引来自不同方向的货物;在海外,北、中、南三条线路形成了平行的局面,中欧货运列车海外通道的网络格局正朝着“顺畅、高效、多方向延伸、海陆互联”的方向日益完善。
港口能力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先后实施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和绥芬河五大港口站及后方通道的能力扩建和改造项目,并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通江北港,极大地提高了港口能力。目前,六大港口的日转运能力已达到184列火车,为中欧货运列车的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物种类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通过中欧货运列车运输的货物类别已扩展到53个类别和超过50000种货物。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以及电子和电气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已成为中欧货运列车的主要出口来源,到2024年占总出口的60%以上。成功解决了新能源车辆和消费锂电池的铁路运输安全问题,使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辆、锂离子电池产品和光伏产品能够通过中欧货运列车走向世界。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欧货运列车的加速将继续升级。未来,中欧货运列车将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物流合作,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网在线)